2014年电视与互联网融合:从竞争到竞合,探索传媒经济新生态

网民成为潜在受众

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.32亿,他们均可能成为电视节目的潜在观众。电视媒体的双受众市场模式已经形成,电视内容与新技术紧密结合。就像我们在网上浏览时,可能会被电视节目的相关内容吸引,进而成为其观众。

这种转变使得电视媒体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播出途径,网络平台上也拥有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。网络成为了电视节目新的竞争领域,使得节目能够被更多人观看,从而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和传播广度。

生存模式转变

电视媒体的发展方向已从观众经济转向了粉丝经济。过去,只要观众观看就足够;而现在,需要粉丝的持续支持。以热门综艺节目为例,粉丝会在网络上为喜爱的明星和节目积极宣传、热烈讨论。

在互联网时代,电视节目的内容获得了极大的二次传播和拓展传播潜力。例如,热门剧集在电视台播放完毕后,观众们往往会上网寻找相关讨论和片段,这种做法促进了节目的热度延续,使其影响力持续不减。

传媒经济特征

在互联网时代,传媒经济呈现出一个显著特征:电视节目备受关注、网络平台热议不断、商品市场销量火爆。以某部电视剧为例,它在电视台热播,网上相关讨论层出不穷,相关周边产品也因此大受欢迎。

《甄嬛传》在电视上播放时,收视率极高,网上解析和剧情讨论层出不穷,相关书籍和文创产品销量也非常不错,这充分展现了互联网时代传媒经济的这一特点。

电视的生存挑战与自信

近两年,电视人的思考显示,普遍认为电视媒体面临互联网的持续挤压,挑战众多。网络娱乐新形式层出不穷,吸引了众多观众。

然而,电视同样需要具备“内容自信”,其对互联网内容的贡献颇为显著。众多互联网上热门的视频源自电视节目,而且电视内容在网上的观看量同样十分可观。

数据解读依存度

专业数据揭示了互联网与电视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。2014年,电视节目在网络视频中的占比仅为5%,然而,其视频点击量却占据了44%。

新推出的视频资源中,电视台播出的比例达到了35%,而它们对整个网络视频点击量的贡献却高达73%。由此可见,尽管电视节目的比例不算大,但它们在网民中颇受欢迎。

融合发展趋势

电视与新媒体的结合促进了上星频道在传播领域的马太效应。根据美兰德2014年的调查,少数上星频道吸引了众多网络媒体的关注、微博讨论和视频点击。

在互联网融合的大环境下,热门电视节目和综艺节目的网络独家播放已成为潮流。视频网站推出的自制剧,题材多样且颇受欢迎。同时,借助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,媒体能更精准地评估内容价值。那么,大家认为电视媒体与网络的融合未来还会带来哪些新动向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,同时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