域名的费用很高,使得买卖活动日益频繁。然而,随之而来的欺诈行为也不少,这个诈骗案例让我们必须提高警惕。
诈骗起因
张某与武某暗中策划进行网络域名欺诈。张某现年32岁,来自徐州,而武某则年长一些,是盐城人。由于生意失败,张某背负债务,于是又想重操旧业。他向武某透露了自己的计划,并表示成功后两人平分收益。武某听后,立刻同意了。
寻找目标
张某意图寻找诈骗对象,于是加入了某个QQ群。群内成员均为网络域名持有者。他在群内如同猎人搜寻猎物般寻觅目标。终于,他锁定了一位名叫老于的人。老于掌握了一个与服装配件相关的网络域名,且在注册时投入了不菲的资金。
实施诈骗
2018年11月,张某开始行动。他通过QQ伪装成江苏某科技公司的技术总监李东,与老于取得联系,并提及有人有意购买老于的域名。老于对此感到十分怀疑。然而,不久后,武某也加入了这场戏码。次日,他假扮成南京另一家科技公司的项目经理方涛,给老于拨通了电话,声称公司对该域名非常感兴趣。这番话让老于动了心。
骗钱手段
方涛与老于就合同转手事宜进行了交流,强调该域名价格不菲,但收购前需确保5G服务可用。老于对此不甚了解,因此花费上万元寻求“李东”协助。之后,“李东”还协助办理了转让所需资格证,这又额外花费了四千多元。流程似乎即将落幕,然而“方涛”突然指出,那域名即将到期,一旦过期便毫无价值,因此他决定不再购买。此时,“老于”焦急地追问“李东”,“李东”则回应说续费需要六万多元。
骗局败露
老于已支付款项,但“方涛”却一直未启动收购程序。老于心中产生疑问,经过一番调查,他发现5G端口证书是伪造的。他立刻前往南京,核实营业执照,结果名单上并没有“方涛”和“李东”的名字。这时,老于才恍然大悟,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,于是立刻报警。
诉讼结果
在诉讼阶段,武某坚称自己对此起超过六万元的诈骗案毫无所知。然而,一系列事实证据接连出现,戳穿了他的谎言。案发期间,老于与这两名嫌疑人有过多次电话往来。老于还明确指出,通话双方的声音没有出现任何异常。微信聊天记录亦显示,武某曾向老于提出续费和购买域名证书的请求。武某的手机与涉案银行卡绑定,他对转账的具体时间和金额应当非常了解。检察院通过多方面的证据分析,认定武某的辩解缺乏依据,最终因涉嫌诈骗金额超过七万元,向法院提交了起诉状。
检察官提醒,热衷于网络域名投资的朋友们需掌握域名交易的基本知识。当有人欲购买域名时,务必保持警惕,仔细核实其身份。选择在正规平台进行交易,能有效降低损失风险。试想,若你在网上遇到主动洽谈域名买卖的人,你能立刻辨别这背后是否隐藏着骗局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