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吗?服务器架构在几十年间变化极大,一开始是从CISC转变为RISC,不同架构各有优势。现在要带你深入了解服务器架构的窍门!
架构演变历程
服务器架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早期采用的是CISC架构,后来RISC架构开始兴起,如今x86架构凭借生态优势,在数据中心占据了超过90%的份额,这是因为许多软件和系统都适配x86,所以其应用广泛,而ARM架构依靠低功耗特点,在边缘计算领域发展迅速,符合边缘设备节能需求。
架构的演变和硬件技术有联系,架构的演变同样关联着软件发展。集成电路工艺有了进步,芯片性能不断提升,新架构因此有了发展空间。软件应用的需求出现变化,这推动不同架构去适配。云计算、大数据等应用开始兴起,这促使架构发生变革。
架构核心要点
架构设计的重点在于平衡计算性能与能效比。比如三级缓存结构L1/L2/L3 Cache,它运用局部性原理。这使得数据访问能够更快。因为数据常被频繁访问,缓存能够减少重复读取。进而提高速度。内存一致性协议如MESI,可以保证多核心数据同步。在多核同时处理数据时,该协议能防止数据不一致问题。
合理的架构设计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,还能避免资源浪费。企业可依据自身需求挑选合适架构,进而节省成本。数据中心有一种高性能且低功耗的架构,它能满足业务需求,还能降低运营成本。
异构计算趋势
异构计算架构形成了新潮流,GPU、FPGA、ASIC等加速芯片能与CPU协同工作,在AI训练、视频转码等场景中表现出色,以NVIDIA DGX系列服务器为例,它集成了8颗A100 GPU,通过NVLink高速互联,可实现数百GB/s的数据传输带宽,相比传统CPU架构,其性能提升百倍有余 。
异构计算能让不同类型芯片实现优势互补,CPU通用计算能力很强,GPU在并行计算方面表现优异,二者协同合作可提升整体性能,企业采用异构计算架构能快速处理复杂任务,从而提高竞争力。
常见服务器类型
机架式服务器有标准化的1U/2U/4U形态,可进行高密度部署,能降低空间成本,适合云计算中心,能在有限空间放置多台服务器,可提高空间利用率。刀片服务器采用模块化设计,实现了资源池化,每个刀片是独立计算单元,通过背板交换统一管理,方便维护和扩展资源。
塔式服务器具备独立机箱,这使得它方便开展维护工作,也易于实现扩展,适合中小型企业在本地予以部署。比如说联想ThinkSystem ST558,它可支持单路至强处理器,并且内置了冗余电源与硬盘,能够为基础业务提供支撑。边缘服务器有小型化的特点,边缘服务器还有低功耗的特点,比如AWS Snowball Edge,它集成了GPU,它还集成了FPGA,它能够在工业现场完成AI推理任务。
关键硬件组件
处理器是服务器的核心,Intel Xeon Sapphire Rapids系列是x86性能方面的极致表现,AMD EPYC Milan – X系列同样是x86性能方面的极致表现。Intel Xeon Sapphire Rapids系列支持PCIe 5.0,支持CXL内存扩展,它能够提升数据传输性能,也能够提升内存性能。AMD EPYC Milan – X系列有64个核心,128个线程,在HPC领域表现优秀。在内存系统里,DDR5内存将数据传输速率提高到了6400MT/s,它还引入了On – Die ECC技术,借此增强数据的可靠性。
分布式存储Ceph采用纠删码技术,它可以降低存储成本,并且能保证数据可用。在网络子系统方面,200G/400G以太网正慢慢普及,NVIDIA BlueField DPU能够把网络卸载、存储加速等功能从CPU中分离出来,进而释放核心算力。
未来发展方向
行业有TPC – C、TPC – H、SPECjbb等标准测试,这些测试能让服务器性能数据具备可对比性,开发者和用户能依据这些数据挑选合适的服务器,研究者要关注异构计算、边缘智能、绿色数据中心等前沿领域,并且要通过架构创新和技术融合来推动行业进步。
实际设计服务器时,要根据场景挑选最优配置,要兼顾性能、成本以及可靠性 。比如说银行系统需要高性能,也需要高可靠性,电商平台则要考虑成本与性能的平衡 。你觉得未来服务器架构会有怎样的重大突破 ?希望大家为文章点赞,分享文章,一同进行探讨 !